为什么人很难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人本质上是种动物,我们有强烈的生存意识和领地意识,在自我熟悉的环境下做事会有一种极其安心的感觉,这就是所谓的舒适区吧。不止这两年,这个概念好像一直存在,存在于各种书籍,各种网络视频,各种平台媒体,各种方式和技巧教会我们怎样怎样顺着它捋着它突破自己的安全区域,求更高级的发展。
我个人觉得这其实也算个伪命题,有一种强烈的毒鸡汤的感受。我本身是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属于标准的i人,如果有什么新场域来临,总会第一时间退缩,因为不熟悉,常伴随深切的焦虑和不安,无休止地怀疑自己,落入层层困惑,所以我从不突兀地踏入。拿写作来说吧,大概二〇二〇年,我开始在网络上写点东西,没有发表一说,就是碎碎念,挂在类似博客的平台上,权当记录,抒发自己的小情绪,也学着编点故事,有没有读者也不太在意,大量的抽屉文学。写了大概几十万字,长的短的都有,已经自觉十分安逸,每天都能挤出点文字,对某一个生活细节或者大小变故进行评议也好,变形写入故事也好,挺满足的。突然有一天,有个陌生人私信我,说我写得太激进,如果想发展,要符合社会规范,语言标点,敏感词句一类,我敷衍感谢,但并没有丝毫改动。后来也有朋友帮我去投稿,收获了很多拒绝,我也并不在意。在他们看来,我不太积极,也没有远大的志向,总喜欢在自己的圈子里打转,原地踏步,有点浪费自我,甚是懦弱。我有个小软件,之前总是用它来写东西,上面统计的准确字数已达五十五万,在我心里,是准备写满一百万字再开始投稿的,所有的未开放或者未试炼的文字都是自信的基底,我从来不相信天赋,所有的楼都是一砖一瓦垒的,顷刻筑成的大厦也会顷刻倒塌。
后来写的文章上了报纸、杂志、期刊,还有的被选用语文阅读理解题,加入了市作协,省作协,所有来路都清清楚楚,踏踏实实,当然还有很长的路要继续走,现在一样面临舒适区的问题,但从不和别人比较,不考虑突破的问题,因为我个人认为舒适区是用来扩大的,不是远离的。
所以我们不妨换个角度考虑考虑这个问题,太多人总想着如何快速逃离自己安逸的部分,仿佛那陌生的凶险的未知部分才是人生不停追求的,潜藏着各种宝藏,踏过去将会发家致富。但现实往往是手忙脚乱,所有机会均抓不住,焦躁的盲目也令自己一无所获,越来越重地对自己进行怀疑,怀疑自己的能力,自己的选择,自己的命运。甚至有的人会陷入一种对安逸的恐惧,对自我安全感产生了强烈的抵触,觉得自己在舒适区里待着是天大的罪过,必须跑掉,忙碌于对规划的规划。
事情有自然的发展规律,大部分都是线性的,我们会从小长到大,机体的成熟才会胜任成人的世界。舒适区也一样,先把自己的安全感踩足,积蓄所有正在做的力量,计划好想要做的,就像小宇宙的膨胀,静静等待它的爆发,到时候,自然过渡到下一个领域,才会更有自信,更游刃有余,然后重复以上动作,舒适区只会扩张,你所熟悉的领域只会越来越大,成熟且自信,知足且安稳。有时候时机到了,真的是时机到了,不是我们去找来的。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困惑,觉得很难继续前进,一直在原地踏步,那不妨先享受好当下的状态,安逸也并不只是一个贬义词,它是温暖的,深沉的,充满能量的,脚下的路走好了,前面的路,它不就在前面吗?
责任编辑:梅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