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阶段性陪伴”的友情?

如何理解“阶段性陪伴”的友情?


年纪越大,朋友越少,此话不假。这几年假期的时候,我总是懒洋洋地赖在家里,不参与聚会,不四处走动,跟二十岁时的我过的完全是两种生活。

二十岁时的我是什么样的呢?那时人格测试还没有流行起来,但我看到杂志上的一个测试栏目,自己测了一下,我的结果是ENFP,也就是乐观开朗外向小狗。隔了大概十年后,我自己又测了一次,结果竟然是INTJ。

时间到底有什么魔法,把我一个喜好交友的外向人格逼成了一个内向患者?


这一切大概要“归功”于对“阶段性陪伴”的友谊的厌倦。

首先,我们要定义一下,何谓“阶段性陪伴”的友情。回溯我们的学生时代,总能想起那么几个好得穿同一条裤子的朋友吧——约着一起上厕所,约着一起逛街,约着一起打游戏,约着一起聊秘密,约着一起吐槽讨厌的人……这样的朋友,在我们成年后,大多隐匿了。

实际上,最典型的“阶段性陪伴”的友情,就是学生时代关系亲密的同学,那时候,大家都在一个环境磁场里,每天接触的是高度同频的事情,所以有聊不完的话题,但当大家离开学校那个固定环境,走向不同的社会岗位,就会逐渐发现彼此之间的巨大差异,甚至是三观不合。

所以,我们可以给“阶段性友情”下个定义,这种友情持续的时间通常较短,长则三五年,短则几个月,在这段时间,你们的感情浓度被烧得很高,如胶似漆,仿佛能够好成要结拜的样子,但经过这个阶段,你们双方就会冷静下来。轻则变成泛泛之交,朋友圈的点赞之交,重则互相拉黑,老死不相往来。

实际上,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并不复杂。大家可以想想,假设现在有个荒岛生存的游戏,把你和另外十个人放在同一个孤岛上,你们彼此之间会很容易分成几个小团体,并且你也很容易就找到一个短时间内要不停交流的人。所谓的“阶段性友情”极其依赖于这种同频环境,我们跟同学和同事的感情多半就是这么培养起来的。

一旦离开那么个固定环境,这种同情境下的友情很快就会土崩瓦解,消失得无影无踪。


那么,回到一开始的问题,成年人的友情是否注定会走向“阶段性陪伴”?

其实不是的。阶段性的友情证明你们本身的感情浓度并不高,三观也不一致,分开是一种必然,这其实有点类似于谈恋爱,你瞬间对一个人上了头,等清醒下来发现对方屁也不是,身上还有很多劣习。

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人生境遇,不同的地理位置都能冲散友情。恋爱会经历异地的考验,难道友情不会吗?我在北京的时候有些线下玩得很好的朋友,但等我回老家,大家就基本没有任何联系了,连线上都不太讲话了。我那会儿还觉得,这是一种人走茶凉现象,现在才觉得,其实这一切都很正常,不应该为此感到难过,能够在那时有过一段彼此珍视、一同玩乐的时光就蛮好的。

或者说,我们并不应该强求友情细水长流,一成不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来就是流动的,是偶然的。

如今,我身边玩得好的朋友就剩下三四个人了,其中,有一个是我认识了二十多年的高中同学。当时认识是因为大家坐得很近,前后桌,后来高中三年就一直玩在一起。大学,我们同城,我们经常互相去对方的学校玩。再然后,我去了北京,她去了上海。有那么十年时间,大家不在一个城市,或者在一个城市,但因为工作繁忙,无法持续见面,可我们的友谊维持得非常丝滑。

我后来才明白,那是因为我们恰好是三观一致的人,即使长时间不联系,但拿起电话,我们还是可以亲密无间地聊天。

能否维持一段长期的友情,看的并不是天天玩在一起,而是看两个人的喜好,两个人的三观,两个人对万事万物的态度。


更年轻的时候,一想起自己有过那么多看起来很好但后来绝交了的朋友,好像过得很失败,现在却觉得,在时间的冲刷下,真正留下来的友情才是值得在乎的。我们并不需要为那些“阶段性陪伴”的友情感到难过。

没有人能陪你一辈子,父母如此,爱人如此,朋友如此。作为一个时常悲观,偶尔乐观的精分双子座,我其实鼓励大家可以多跟自己玩玩,自己也是自己最好的朋友。三个人也好,两个人也罢,一个人也没关系,当我们不恐惧于友情的流逝,或许才会遇到可长久陪伴的高质量友情。

责任编辑:舟自横